Tape(2021~2022)
以下为本科期间的tape提问箱中的部分问答(2021~2022,仅保留比较有意义和比较长的问答)。
导航👇:
- 坐高铁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 理想中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
- 你会不会对一个人采取完全无视,不理的态度?
- 经常出现比较憋闷的情绪
- 会产生内耗情绪吗?
- 听说你去旁听了心理测量课?
- 你的提问箱真的太活跃了
- 觉得本科四年有什么遗憾?
- 感觉你已经几百年没发过朋友圈了
- 想说、我不会给没有认真看过的朋友圈点赞
- 你对自己各方面满意吗
- 你这学期在蹭什么课呀
- 你的大学有什么遗憾嘛
- 一个人的优秀是如何体现的呢
- 我曾经在这个提问箱问过一个问题
坐高铁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Q:坐高铁的时候喜欢做什么?我先来分享。我坐高铁的时候喜欢坐F座位,然后会提前下载一些视频来看。有时候会和周围的人随便聊聊,但是大家座位朝着一个方向,可聊天的对象范围比较小,时间比较短,不如火车那样面对面的好聊天。
A:我坐高铁一般喜欢坐最外侧的位置,即A或者F,这样的话如果我想上厕所或者去装水就不用打扰别人了😁虽然我不是社恐,但是在公众场合和陌生人说话还是有点累呢🥺在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面前感性能量会很容易枯竭。
坐高铁的时候,一般就是听歌了,以前可能会准备几首协奏曲,听完差不多可能就快到了。现在古典听得很少,可能就直接听歌单的歌。我不太会和陌生人聊天呢🥺尤其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有试过在高铁上看书,不过效果不太好,所以就不这么做了。
理想中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
Q:理想中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
A:您好,感谢您的问题。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惊讶的,因为刚好最近有些人和我交流过这个问题(所以有点好奇提问者是谁),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讲述我的观点。友谊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就开始思考了,也受到过不同人的启发,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会比较多。所以索性借这个机会有条理地讲述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友谊这个东西,其实我在不同的年龄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时候大家一般都觉得,一个愿意和自己玩的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玩得特别好,还特别讲义气,那就是最棒的友谊。随着年龄增大,我可能开始感觉到和朋友的差异,开始感觉到其实有时候友谊挺脆弱的,感觉到别人不能理解我以及我不能理解别人,以及感觉到有时候朋友也会不耐烦。悲观的时候会认为,我这个人没有朋友,只有熟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没有人能在我有烦恼,需要倾诉需要安慰的时候可以随时找上门求助,哪怕凌晨三点。当然,现在回看我这个想法会觉得那个时候挺不成熟,但这个确实是我心路历程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从几方面讲一下我现在的想法吧。
一、他人对我的影响
要谈我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首先肯定得先谈别人对我的影响。之前读李笑来的书时,他在书里把朋友定义成“能共同成长的人”。当时读到这个地方我很认可,觉得那些只能一起嗑瓜子聊八卦或者玩乐的人算不上朋友,因为有没有他们对我来说没两样,而且可能跟他们混反而还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过自从认识A,一位比较外向的同学,我就发现其实【与人闲聊、交往、互动】似乎是人的基本需求。哪怕聊的东西没什么意义,哪怕玩乐对自己成长没什么帮助,但是不能没有这样的互动。最多就是不同人对此的需求程度不一样罢了,人或多或少还是需要沟通。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一个正常人被关起来不跟其他人互动,ta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那个时候我的想法就受到A的影响,认为能解决这种需求的人应当也能算朋友。因为缺少了他们,我自己会活得很难受。
问题中的“理想友谊”,在我这里是与“神仙友谊”同义的。比较出名的典范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了,当然还有我之前看twosetviolin的时候,Brett和Eddy的友谊。不过我一直觉得他们那种友谊已经亲密到让我怀疑这是不是爱情了,所以后来我疯狂地问身边的人“你们觉得友情和爱情有什么区别”。我的舍友zayin认为爱情就是超过阈值的友情,当时我觉得怪怪的,当时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有人跟我说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爱情三角:激情,亲密,承诺),友谊比起爱情缺少激情和承诺。我也觉得不大对,因为最好的朋友之间是很有义气的,怎么会没有承诺呢?激情的话……不是不少好哥们儿之间也有嘛(bushi)?还有人说,爱情有性吸引友情没有。我想了一下,那也难怪有句话叫“男女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但是其实有不少人跟我表达,他们认为和一些很attractive的异性之间有纯洁的友谊,就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各自都不会胡思乱想的那种。不知这个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会,还是没有意识到?
心理学也对我的想法产生了影响。程乐华老师的《心理测量与自我认识》讲了依恋类型,高定国老师的《幸福心理学》讲了人际关系。由于它们都涉及到了爱情和友情,这让我开始觉得爱情和友情绝不是无关的。相反,它们两者是非常紧密的,有时候边缘甚至非常模糊(这个认知涉及到我的一些个人经历,但是由于过于私密不便讲述)。总之,以上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对友情的认知。
二、厘清概念
我和他人讨论有一个习惯,就是需要厘清基本概念。如果在基本概念上两个人的认知有不同,那基于其上面的讨论往往会发生无法解决的争执。
从一个死亡问题开始:“你觉得我是你的朋友吗?”。由于不同人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所以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会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好相处的熟人就是朋友,有的人则坚持要能理解自己的人才能是朋友。我自己不喜欢非黑即白的定义,所以为了严谨起见,我把“朋友”这个词剔除出我的词典。当然了,如果别人问我“你觉得我是你的朋友吗?”,我还是会答“是”。
我用于取而代之的定义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由五方面组成:相互了解程度,相互信赖程度,相互好感程度,相互投入程度,相互需要/帮助程度。我将这五方面作为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的度量,也可以说是“友谊”的度量。既然问理想友谊,那应该是问我认为在我定义的友谊中,什么样的友谊是理想的。而似乎在我这个定义之下,给出这五个方面的目标程度是定义我所认为的”理想友谊“的方法。但是其实不然,我会在第三部分解释。
三、模型建立
由于我是学计算机的,我很喜欢拿计算机的东西类比。我的人际关系理想模型是用计算机的存储体系模型建立的。其实很简单,在计算机中有几类存储器:寄存器,Cache(缓存),内存,外存。排在前面的访问速度快,但是容量小。可以这么说,在同一技术水平,同一成本考量,同一物理大小要求的情况下,访问越快的存储器就必须容量越小。如果我把朋友的亲密程度类比成访问速度,朋友数量类比成存储容量,那么可以得到一个显然的结论:在这个模型中,越亲密的朋友越少,关系越一般的朋友越多。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个模型很显然,其实我想通过这个模型说明几点:
- 越亲密的朋友越少。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想要很亲密的话,两个人相互之间的投入必须非常大。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这些精力投给这个人,那你就剩余很少精力投给其他人了。因此,俞伯牙钟子期级别的朋友(“知音”)往往最多只能有一个。
- 在计算机存储体系中,任何一层存储器的缺失或者不足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好的后果,对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仅有亲密的朋友,或者仅有关系一般的朋友都是不好的。最好的情况是都有,而且后者要比前者多得多。整天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只和这个圈子里的人很亲密,对我来说是不太舒服的状态。
- 计算机当中,机器的数量与质量存在一个balance的问题。同样,在我看来朋友的多少和紧密也存在一个balance的问题。之前有人问我,我对于ta来说是否是indispensable的。当时我想了一下,其实我生活中几乎没什么人是indispensable的。朋友越紧密,这样的朋友就会越少。一旦出现了意外,那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亲人或者爱人的离世,或者分手都是这种意外的例子。所以高定国老师在课上说“建议大一大二不要谈恋爱,因为谈恋爱会导致交朋友变少,而如果后面分手的话那就没什么人际关系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四、我的人际关系观
对我而言,如果“理想友谊”存在,那么它肯定是亲密程度非常高的人际关系。但是第一,这个高是没有上限的。第二如果亲密程度非常高,那可能没那么亲密的朋友会少很多。我是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人,我肯定希望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友谊(而且也只能有且只有一份)。但是失去这样的友谊也将对我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会在得到它的同时担心失去。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观就是:【深交和浅交都应当保持一定的数量,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如果有缘分,则务必珍惜】
如果你关心的是“理想友谊”的质我会更偏向于哪一方面的话(之前五个方面:相互了解程度,相互信赖程度,相互好感程度,相互投入程度,相互需要/帮助程度),我可能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因为在这方面我很看直觉。如果是李笑来那个例子的话,我可能会认为他偏向于【相互需要/帮助程度】。
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具体,感性的描述的话,我可以这么描述:我们可以互相理解对方在想什么,知道对方的故事,可以在各自遇到不顺的时候给予最大的支持,可以同甘共苦。其实再加上【亲密无间】和【愿意白头偕老】就变成了理想爱情了,不是嘛?
你会不会对一个人采取完全无视,不理的态度?
Q:你会不会对一个人采取完全无视,不理的态度?
A:以前干过这种事情(因为不喜欢那个人之类的),上大学之后应该没有了,反倒是上大学之后出现了我被别人无视的情况😂也许这就是轮回吧,我总是需要为当年的幼稚处事付出代价的
经常出现比较憋闷的情绪
Q:经常出现比较憋闷的情绪,感觉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开心起来,不想社交,好像变得空心了,这样的情绪怎样看待?
A:摸摸头,这样的感觉确实不好,而且我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你并不是一个人。不过,似乎这种感觉不能称为情绪?根据我的理解,“憋闷”应该是积极情绪过少,消极情绪过多的表现?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是相应的对策。但是,两者做起来都没办法立即见效,甚至难以下手。而且,当代人面临的环境确实就是容易产生这种憋闷的感觉,我也经常出现。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待,我会觉得挺感同身受的。对我来说,人际关系是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而如果埋头于课业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那么缺乏积极情绪对我来说便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我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佛系+心大),但是增加积极情绪方面我同样也做得很糟糕。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私戳我聊聊呀~虽然你说你“不想社交”,但是如果不和人建立联系的话,也许只能变得越来越憋闷。
会产生内耗情绪吗?
Q:会产生内耗情绪吗?什么时候会内耗?怎么缓解?
A:其实我很久没有听过“内耗”这个词了,所以我不是特别理解“内耗”是什么意思,也分不太清“内耗”与“焦虑”、“压力”等词的差别。我这里先假定你说的“内耗”是指“心灵熵很高,明明没做多少事情,却把可以做功的能量都变成热能浪费掉了”吧。
那首先自然而然的我会想为什么会“心灵熵很高”。人的大脑接收到的神经冲动要么是外界通过感官作用的,要么就是大脑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刺激自己(心理学中的Imagery Exercise即是利用这一原理)。如果是前者,那必须通过改变环境才能得到解决,但是这种的话似乎人们不会称为内耗;如果是后者,那就问题出在了自己的认知模式上。而大部分的消极情绪,压力(比方说社交压力等)的产生跟irrational thought关系很大。 irrational thought,我来翻译的话可能会翻译成“执念”。这些执念不一定是explicit的,它们可能是藏在潜意识深处的。例如,“我一定要让所有人喜欢我”这就是一个执念,而人们一般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在这样想。但是,当发现有人不喜欢自己,疏远自己,对自己不冷不热的时候,可能就会开始怪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脑中开始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我不能让情况这样发展下去”。其实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没有哪条公理规定人必须让生活中每个人都喜欢自己,道德法律都没有这种要求。而自己会这么想,或许是因为被人喜欢的感觉太好啦,以致于接受不了有人不喜欢自己。以此类推,“考试一定要全班第一”,“工作一定要拿到40万年薪”,“一定要保研啊,要是考研就太丢人了”等等想法都可能导致自己在不如意的时候陷入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很心累。
在这里可以回答你的第三个问题了:“怎么缓解内耗?”。我肯定是会内耗的,不过大四这一年少了很多,可能是因为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我能把到手的保研资格放弃掉,还能一边复习一边蹭公选课,这心态肯定是佛了呀hhh)。怎么缓解呢?em……我没想过怎么缓解,我只是发现一旦有些irrational thought被我清理掉之后,人就没那么容易心累了(但是我容易犯困嘤嘤嘤)。心理学应该是推荐用正念(mindfulness)去解决,其实和佛教的静坐/内观应该是很像的。因为改掉执念的第一步先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在它冒出来的时候发现它。如果你饱受内耗的困扰的话,也许可以试试看?
PS:我看提问箱里这两个问题差不多同个时间,我觉得可能是同一个人问的。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觉得,你可能是因为社交上的执念而内耗。我会在另外一个问题中给出我对这个的想法吧。
听说你去旁听了心理测量课?
Q:听说你去旁听了心理测量课?好奇你是什么类型的?
我是感理脸盲,外加厌恶空间,依恋类型是倾注型(我觉得我应该是经历了倾注,到恐惧,再到倾注的变化,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倾注了),然后与这门课无关的MBTI以前测出来是ENFJ(但是E的倾向比较弱),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2022/1/5更新————————
今天去测了情绪空间,发现我是悲伤空间,而且错认了31个情绪,全场错认最多,其中悲伤觉察是21个,厌恶倒是比较低……
你的提问箱真的太活跃了
Q:你的提问箱真的太活跃了,而且都是大段大段的提问和回答(奇怪的羡慕)。首先祝贺毕业!感觉作为好朋友——应该是吧?如果你不是这样想,那就尴尬了(逃),好像想讲点什么但不是很有头绪。觉得你是心思很细腻的人,也会很敏感地体会到和思考别人的情绪,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尝试的勇气。有时候和你讲话太过直言,感觉你好像会被吓到,在此真诚道歉,我会尽量改的。(这是一个内心真诚但可能行动虚伪的道歉【逃】)那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里能够如你所愿,用新的身份和形象去开启你想要的新生活(虽然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感觉人往往并不能如愿做到一些彻底的改变,所以,希望你某一天回头也能看到过去或者当下的自己也有很多值得珍惜的闪光点,然后与自己和解?)看得出来有好多人喜欢你的,如果真的很丑,不会有那么多人掐你脸的,ok?我肯定已经暴露自己了,这就是个假匿名!加一条免责声明:对于任何解读错误,那都怪我情商太低话太多。假期快乐!再加一条免责声明:如果以上有任何揭短或者扎刀子,可以不回复我。
A:我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愣了一下,不过看第二遍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老是在我面前说情商低的,应该就是某位整天做实验做到心态爆炸的姐姐吧😝~谢谢您的肯定!
其实说话直白点没关系,甚至我觉得你可以再直白一点(比方说你在提问箱里跟我说的平时就没有说过),什么都可以讲的。如果你觉得我的反馈有些奇怪,那可能不是因为太直白,而是因为你的语言风格有点太严肃/太直男(逃。说错话这个不要紧,我也经常说错话把人吓到。只要双方有充足的沟通意愿,然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好~
至于为什么我一直想做些彻底的改变呢……这个和我以前的故事有关。因为种种原因,我对过去老是充满各种不好的回忆。因为以前的我实在是太幼稚了,经常融不进集体,还老是和同学们发生各种现在看来无比可笑的矛盾。所以,我会抵触与以前的同学见面,因为他们是见证过我黑历史的人……慢慢地,我会觉得,如果我一个时期没有变化,没有成长,那就是一种退步。所以,我一直在尝试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放心,我不是和自己过不去,我只是经历过巨变的快感,所以想一直这么保持下去~
祝你假期快乐!假期要是有空的话可以叫上几位同学一起去旅游呀!只要实验室导师不压榨你压榨得太狠哈哈哈
觉得本科四年有什么遗憾?
Q:觉得本科四年有什么遗憾?
A:遗憾应该还挺多的?我列几个:
- 公选课上通常都是在写作业,而不是听课。这样反而作业没写成,也没从课程中学到任何东西。而且如果早些时候能去旁听些公选课,也许对职业规划,人生理想,自我认知会有更早的醒悟。
- 大二担任合唱团bass声部长时有一些工作做得很失败……然后想着第二学期要好好把之前的错误纠正过来,结果疫情爆发,没给我重新来过的机会。
- 由于本人性格有固执的一面,和极少数同学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失败,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好在搞砸的关系比起初高中少太多了,这也算是一个进步?
但总的来说,遗憾没有收获多。我其实更多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老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机遇(例如阴差阳错加了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或者朋友,从而改写一生的轨迹。有时候,有些遗憾反而能衬托出一些机缘巧合的珍贵和难得。人总是要向前看的,换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出发~
感觉你已经几百年没发过朋友圈了
Q:感觉你已经几百年没发过朋友圈了……为什么不发朋友圈呢?
其实不是不想发朋友圈,而是因为微信加了太多人,有些人和我不太熟(或者是一些已经没什么交集的人),不想打扰到别人的朋友圈然后被人屏蔽(所以我就先发制人把不想打扰到的人屏蔽了,那些被我屏蔽了的朋友请不要误解)。
不过现在改变主意了,虽然我还是不想打扰到别人,不过我有新的办法,而且就不会屏蔽任何人,这样想看我朋友圈的人点进来就能看。我想保持一个对外的窗口还是必要的,要不然可能有些朋友都以为我人间蒸发了
————分割线————
修正一下,朋友圈重新整理了一番,有些不想打扰到的朋友还是就不给他们看朋友圈了,毕竟大家的生活是没有交集的了。
——————2022/6/23更新————
我目前的想法是:朋友圈只转一些链接,发一些老少咸宜的东西😃如果想知道关于我的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请关注提问箱或者私聊我
想说、我不会给没有认真看过的朋友圈点赞
Q:想说、我不会给没有认真看过的朋友圈点赞。我会在朋友圈发照片,虽然不频繁。本来是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自从有一次我高中班主任和我说最近也没怎么看到你朋友圈了,都不知道过得怎么样,我就觉得或许时不时应该发一发的。或许也有人关心你最近的状态呢。(以及没到私聊看照片的那种熟人关系,朋友圈是一种最微妙的了解途径)不过呢似乎这也限制了我的基调哈哈哈,毕竟发的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一面,我还是很乐意分享我的快乐,至于emo就留着自己消化吧。即便没有人关心你过得如何,若干年之后在回头看看当时这段时间的事情,个人认为也是蛮有意思的。再怎么说,朋友圈也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载体,可以替换的形式很多,都无所谓啦。我也会在意我想看到的那个赞,大概是人之共性吧,既然选择了这个众目睽睽下的载体,小小目的性在所难免啦。
A:我感觉现在朋友圈更多是一个社交工具呢🙄认真看的人其实很少,大部分都是掠一眼就点赞🥺不过没想到居然还有老师还记得我呢,那我可能是时候尝试发些记录重大事件的朋友圈了🧐不过我得先把朋友分组整理好才能这么干。
你说的快乐分享出来,emo留给自己,我也会有感触。有些朋友只能同甘不能共苦,有时候自己emo会发现可能就几个人能找,而且人家可能也理解不了我,那个时候可能就会很痛苦……🙃分享快乐的事情会给我一种朋友很多的假象,遇到不顺,心里有疙瘩的时候照样emo☹️所以就没分享过快乐了。而且我觉得,这些分享出去并不会让别人快乐(因为我看别人的朋友圈更多是看着看着就🍋了)可能是我心态问题吧😭你说的若干年后可以看,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了。我人生的前二十年几乎没留下过什么像样的照片。当我看到别人分享以前的照片,我老是感觉人生前二十年一片空白。所以这学期我在学习摄影,也趁毕业季拍了够多的照片🥺虽然没发出来,但是它们也许会让我若干年后能回忆起这段时光吧。
你对自己各方面满意吗
Q:你对自己各方面满意吗?比方说,学习,人际,课外领域的实践等等
A: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我似乎很少对自己满意过,所以我感觉我这个人很少感到幸福,常常会感到有些悲伤。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还一直保有一定的乐观和希望,所以我还会做我该做好的事情。
学习方面我想还是可以的,在计院这几年也大概摸清自己的能力到哪里去,不算很强但是也没那么菜,只不过自从大二下开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我就没把太多心思放在课内的学习上了。可能原因在于我觉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吧。东西又学不完,拼了命我也学不到顶峰,而且学了之后我又没去应用,没有拿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和完善自己,那为什么要学呢?所以学习上的动力是有所减退了。如果哪一天我发现学习什么东西对我非常有帮助,能帮到很多人,那我也许会重振起来。
人际方面的话,虽然朋友多,但是没有知己或者至交,所以可能不是特别满意。不过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我一样,所以也没必要抱怨什么。上了心理课之后感觉人真奇妙,想碰上一个和自己相像的人或者互补的人实在是太难啦。
课外领域的实践是指什么呢?我感觉我的社会实践很少,但是在普通大学生中应该不算少,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会争取去社会看看,毕竟也差不多要离开象牙塔了。
你这学期在蹭什么课呀
Q:你这学期在蹭什么课呀?(备注:提问时间为2022年的春季学期)
A:(没想到居然有人对这个好奇,那我稍微讲讲)上学期蹭了四门,这学期蹭了五门课
周一是伍利斌老师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这门课讲了挺多史实,但是由于政治问题不能讲太多,然后好多历史细节噢,感觉很乱,现在还抓不住重点
周二是刘华老师的法学入门
这门课感觉很赚,给了我很多法学方面的启蒙(没错我的人文素养就是差到没有任何启蒙),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平与正义,以及刘华老师讲的清朝废除科举制导致其覆灭的例子
周三是高定国老师的幸福心理学
高老师讲课挺学术的(其实我比较喜欢接地气的讲法),但是还是能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很多启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上学期蹭的进化心理学对接上了),以及在亲密关系中不应该消除消极情绪,而是增加积极情绪。
周四是瞿俊雄老师的摄影科学与艺术
瞿老师挺有趣(qian),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资源和指导。上学期蹭的艺术造型基础让我彻底放弃学画画,还是学点摄影好一些。有好多想记录的瞬间都没记录下来,好遗憾噢。希望学了这门课之后,毕业的时候能给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拍个影集。
周五是张春青老师的压力管理
老师也讲得蛮学术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很受用,毕竟压力这个东西我一直处理得不好,而且老师确实讲了很多很有帮助的理论和方法,还让我知道了很多健康知识hhh
好了,大概就是这样了,要是有什么想交流欢迎随时戳我或者投到提问箱~
你的大学有什么遗憾嘛
Q:你的大学有什么遗憾嘛?如果因为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因分数不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至于大学四年过的很无趣,想问问你会怎样去看待这段时间呢?
A:您好!您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认为我需要好好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我拖了很久才回答。本科当然是有些遗憾的,之前的提问也回答过的,您可以往回翻一翻。第二个问题——“如果因为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因分数不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至于大学四年过的很无趣,想问问你会怎样去看待这段时间呢”,这个假设与我的真实情况不大一样。我的情况是这样的:
- 高考其实是超常发挥。在中大,除了临床八年和岭院的一些专业,其它专业都是随便我挑的。
- 但是专业确实还是选得很随便。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因为分数高,而且别人说计算机工资高,所以顺手选了计算机。
- 我对计算机不能说不喜欢,但是确实感情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我并不后悔选计算机,而且我还很庆幸我选择了计算机。
我想通过讲讲我的故事,以及我的想法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一、我的故事
当年刚入学的时候,我和我同学们都被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学课堂惊呆了:第一次上数学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数学的知识大厦是通过严谨的定义和逻辑一步步构建起来。数学题不再只是计算题,还有各种挑战逻辑的证明题;第一次上程序设计,以及在ACM舍友(@zayin)的带领下,我们宿舍很早就开始刷洛谷。我还记得我当年第一次看到下楼梯题目时,我们绞尽脑汁怎么想都不会,问了zayin,他三十秒写出几行我们看不懂的代码便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我们惊得顶礼膜拜(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接触过动态规划)。总的来说,大一这一年,我计算机学习得很快乐。它带给我的思维刺激,远远超过了学习高中知识所带来的。我也从来没有发现计算机能这么有魅力。
随着课程的推进,基础课程被学完,我开始学习高阶的课程(e.g. 人工智能等)。可能是老师授课的原因(老师讲课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越来越差),也可能是课程设置的原因(趣味性,实用性非常不足),学习它们并没有学习基础课程时那么愉快,我反倒是觉得很无聊,有些痛苦。加之那段时间有各种程序员九九六猝死的新闻,各种技术被滥用的新闻(例如美团用算法剥削外卖小哥),各种名校博士在高校压力大到混不下去的新闻,我对计算机的纯粹兴趣动摇了,并且开始减退。同时,我和我身边的人开始经历了一些痛苦的事情:例如有朋友失恋想不开,亲戚中有大人和孩子的矛盾,还有亲人突发去世等事情。我痛苦地发现,虽然我学了这么多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东西,但我对于人类的痛苦却什么都做不了。那个时候的我在学习马哲,所以我把问题怪罪到:经济基础比起上层建筑过于超前。那时的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不能使人类更幸福,反而可能会害了人类。于是,我萌发过转去其它专业的想法,去做一些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事情。当时在我看来,搞人文社科的同学简直就是拯救人类的救世主,而我们这些搞技术的都是些被资本家利用的棋子,哪怕技术再高超,也都是沦为他们剥削民众的工具,甚至可能毁灭人类。
后来,我真正跟这些专业的同学交流了之后发现,如果我真的当年报了这些专业,说不定我也会后悔。比方说,由于学习的东西没有什么门槛,找工作的时候会很困难;人文社科的预测性比较差,不好做出有意义的成果;人文社科的知识体系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有很强的测量基础和学界通用的规范(例如心理学就会存在很多流派,不同框架不同理论,非常零散),这也导致其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准确性;很多搞人文社科的人只会提建议、写论文,做各种论证,但是却很少能去推动一项工作,或者说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虽然这么说显得有些实用主义,但我就是一个想看到实质改变的人。仅仅学习人文社科,并不能让我改变这个世界。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之后(读书,蹭课,思考,与他人交流等),我认为我需要先当好一个工程师。我要有工程思维——模块化,系统化,迭代的思维等。一个好的工程师,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项目,能够去创造新的产品,服务。与此同时,我要学习和思考很多技术除外的东西:比方说关系到自我认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关系社会运行的法学、政治学;关系洞察社会的社会学等等。这是我为了更好地活着所需要的,也是我将来成为工程师之后,希望通过风险管控使得技术造福人类所需要的。
慢慢地,我对计算机的感情又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把计算机视为一门强大且普遍的工具,并且我认为计算机给我带来的数理训练比很多工科强得多,工程训练比很多理科多得多。随着我们社会的工业转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计算机人才到处皆有用武之地。因此,我不再后悔选择计算机,也重新喜欢上了计算机。
二、我的想法
虽然我不是非常讨厌我的专业,但是我也讨厌过我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很讨厌,要看是什么原因。像我这样,不是因为就业或者学不懂学不会,其实想通一些事情之后还是能重新喜欢上。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这样幸运。有些专业由于专业性太强,应用范围窄,以及就业市场惨淡,或者专业与自己八字不合(其实就是不适合自己),确实就是很难喜欢上。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我觉得最好是趁早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转专业。跨度很大也不要紧,只要风险是可以承受的即可。年轻的时候,试错机会比较多,如果因为有风险就不敢选择,那等年龄大了之后就更是寸步难行了。
“如果大学四年过得很无趣,我会怎么看待这段时间”:我想,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些时光过得非常无趣。无趣的时光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懂得珍惜有趣的时光,比方说现在。2020年以来,中大打压社团,疫情防控导致的很多活动取消、出校困难,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无趣的时光。经历了这些之后,我研究生阶段应该会加倍珍惜时间和学校的资源。
遗憾一直都会有,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个阶段。但是活在过去,心心念念过去的遗憾,只会让现在产生更多遗憾。我一直对过去都是比较淡然,过去的就过去了,想办法把现在过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吃过苦,也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甜;没有损失,也不会珍惜已有的东西。决定自己幸福不幸福的,更多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者将来。
一个人的优秀是如何体现的呢
Q:一个人的优秀是如何体现的呢?是通过他人的认可吗?
A:哈,在我这里,“一个人优秀” = “一个人具有高的社会价值”。那既然都是社会价值了,那怎么可能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呢?不过,联想到另外一个可能是你问的问题,你是不是有“我一定要做个优秀的人”这样的执念呀?
其实想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贡献的人当然是好的,人类正是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才能走到今天。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就怪罪自己,那是不是背负了一些本不应该自己背负的责任了呢?“自恋”分两种,一种是我们最熟知的:“哎呀,老子/娘怎么这么帅/美啊?”,“我最厉害了!”;另外一种呢,则是:“我们这件事情搞砸了,一定是因为我做得不好”,“这个病人没能救回来,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种看起来不像是自恋,看起来像是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还挺负责任的。其实,这种人反而潜意识中可能有这么一个执念:“别人搞砸不会影响这件事情,我搞砸就肯定会,我是这件事情当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你看,有时候背负一些不应该自己背负的责任不仅会让自己很累,还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人真自恋,以为地球没有你就不转了吗。
所以我自己觉得不用太执着哈,如果你因为这个做不好事情,是不是反而结果更糟糕了呢?好好享受每一天,享受和家人朋友爱人的每一分每一秒,享受学习,享受工作。这样我觉得反而比内耗要更加优秀呢~
我曾经在这个提问箱问过一个问题
Q:我曾经在这个提问箱问过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优秀是如何体现的,是通过别人的认可吗?记得当时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也给出来了一些很有力量的开解。不过最近因为一些事情重新想起了这个事情,不知不觉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不是想争论什么,感觉自己的看法挺肤浅的,而且非常唯心,不过因为想起来了,所以想探讨探讨,随便聊一聊 首先每个人眼中优秀的人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觉得他优秀,但有些人不会,所以如果通过别人的认可来判定人的优秀与否,或许有失偏颇,本身这个衡量标准就很难界定,如果默认每个人都为了追求让自己更舒适的生活,却以他人的认可度来评价自己的优秀与否,岂不是变成了为别人而活了。既然本就千人千面,不会做到事事另所有人满意,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那么优秀的界定标准是不是也可以从他人转为自我认知,所以,最近悟出一个理解是,一个人过得是否“自洽”或许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准则之一。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满意,让自己舒服,让自己觉得值得觉得正确,那么这些所有的一切在自我视角下是完全正确且最好的,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达成了自我视角下的优秀,而自我视角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视角:-D
A:你说得很有道理,拿别人的指标来评价自己人生是否成功当然是不合适的。不过,我觉得我可以提供另外一个思考角度给你参考参考,那就是评价的目的。我们评价一样东西,肯定是带着目的去的。比方说评价冰箱,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单纯制冷,因此我们会用制冷性能去评价冰箱,制冷性能越好的冰箱越让我们青睐;如果我们的目的还包括使用,那除了考虑基本性能之外,还会考虑使用方不方便,美观,价格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回到对人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往往也可以有多种目的,而且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我随便列一些目的:
自我评价:①为了过得开心②为了融入社会③为了培养友谊(根据友谊类型不同还可以再分)etc.
他人评价:①为了社会稳定(从法律道德方面评价公民)②为了交朋友(如果要和这个人交朋友,你希望ta有什么特性)③为了找对象(同②)④为了社会安定(评价政治人物)⑤为了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评价历史人物)etc.
如果意识到评价是带有目的的,那么考虑起评价时就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目的,他人目的,以及集体/社会目的的重叠与不重叠的部分。比方说,能让别人处得来,一方面可以让别人开心(达成ta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被社会接受(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你达不到有些人的朋友要求或者对象要求,那可能关系不大,尤其是这个人你也没什么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在意人家的评价。如果太在意了,自己不开心了,自己的目的(要开心)就落空了,自我评价也低了,这就发生了他人目的与自我目的的冲突。
我们经常用“自我中心”形容那些自以为是,眼中只有自己的人。不过我觉得,人确实是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基本的自爱。但是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有时候反而会导致自己得到的更少。因此要平衡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才能让自己最大程度开心。每个人的“自洽”条件会因为各自的禀赋,经历不同而不同。因此,我认为,认识自己是活好的第一步。最后,谢谢你的分享~希望你可以开开心心,活得让自己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