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1:共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几个月前我在仙林图书馆闲逛心理学书架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本名为《摆脱共情(Against Empathy)》的书。当时第一反应是很不解,因为那个时候的我认为共情(大概率)是人类善良和利他行为的根基;没有共情,人类岂不是会自相残杀?当时翻了下书,看了作者的名字,发现作者是大名鼎鼎的Paul Bloom——那位在Yale讲心理学导论的教授。于是乎,我便借了那本书,有空就翻翻,但是一直没一鼓作气读完。而刚好这两天我在休息,便趁这两天把这本书翻完,然后打算把这本书的读后感写成第一次博客好了其实这份读后感会拆成多次博客,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写成前几次博客”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书名这么取其实是有吸人眼球的成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真的要反对共情的存在——但是他确实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共情可能是有害的;而且共情的利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我基本上是认可Bloom的观点(也确实给我原来的想法带来一些改变——我之前太高看共情的重要性了其实不仅是我,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认为共情是万能的,只要提高共情能力就能解决问题……)。我把Bloom对我有影响的观点总结出来:

列举了共情在各方各面可能导致的恶果,最后一章作者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共情需要理性每次我提理性,就有些人来说我标榜“理性”,给他们贴“不理性”的标签,说我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唉……的加持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里的“理性”细化的话主要是两点:推理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恰好也是亚当·斯密认为的对人最有用的两种品质。

接下来的几篇博客,我应该会围绕几个点结合我自己的想法展开,大概是“共情与人际关系”,“道德的产生”,“情绪与理性”等。